王牌追娱 文化 中国亲属称呼演变史:从“爸妈”到“爷娘”的文化密码

中国亲属称呼演变史:从“爸妈”到“爷娘”的文化密码

婴儿的第一声“妈妈”真的是全球通用吗?

一种常见的说法是,全世界的语言中“妈妈”都是mama,因为这是人类婴儿最初能发出的声音。当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发出ma的时候,他最亲近的人,喜出望外的母亲激动地把这个声音当作婴儿呼唤自己,久而久之,代代相传,全世界的人类语言就把ma当成“妈妈”的称呼了。

但历史告诉我们,这个说法在中国并不成立。

满语中的亲属称呼颠覆认知

在清朝的满文记载中,对父皇的称呼是“汗阿玛”(Han Ama),这里的Ama指父亲。而母亲的称呼则是“额娘”(eniye)。今天东北一些满族家庭仍保留着称父亲为“玛”、母亲为“讷”的习惯——这与“全世界都把妈叫ma”的说法大相径庭。

汉语亲属称呼的千年演变

自古以来,汉语中“父”的发音更接近今天的“爸”。这是一个从原始汉藏语时代传承下来的词:

  • 藏文“父亲”:ཨ་ཕ(apha)
  • 缅文“父亲”:အဖ(apha)

“父”在口语中保留了古老发音,因此用“爸”来表示。类似的,“母”在口语中说“妈”。

鲜卑语对汉语称呼的影响

南北朝时期,鲜卑语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:

  • “爷”最早出现在北朝民歌《木兰诗》中
  • 东晋王羲之在书信中署名“耶告”(父告)
  • 唐朝皇室将“哥”用于称呼父兄

这些变化可能与鲜卑等北方民族的“还子习俗”有关——长孙由祖父母抚养,称祖父母为“父母”,称生父为“哥哥”。

“娘”的南方起源说

“娘”作为母亲称呼的流行可能源于南方:

  • 吴语地区至今称少女为“小娘”
  • 云南傣族女性尊称“朗”(la:ŋ45)
  • 泰国王后称号中含“nang”

从三国到唐朝,中国人完成了一次亲属称呼的重新组合,这次变动一直影响到今天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王牌追娱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

作者: 魅力探查

上一篇

已经没有了

下一篇

已经没有了

返回顶部